English

徐悲鸿提议:用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代国歌

1999-09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 1949年7月6日,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负责制定国旗,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第六小组,召开第一次小组全体会议,参加者有马叙伦、叶剑英、张澜、郭沫若、陈嘉庚、马寅初、蔡畅、李立三、张奚若、廖承志、田汉、郑振铎、欧阳予倩、翦伯赞、钱三强、沈雁冰,共16人。会议决定,一、对国旗、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公开征求;二、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及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。关于国歌的评选,后来决定除由本组成员参加外,还聘请马思聪、吕骥、贺绿汀、姚锦参加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。

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公开征求国歌词谱的通知一经发出,同样在人杰地灵的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。截止到9月下旬,评选委员会共收到国歌稿件32件,歌词694首。来稿遍及全国各地包括海外,投稿者中,有刚会咿呀学唱的小学生,也有用文言文作说明的老先生;有工人、农民、机关职员,也有中小学教师、大学教授、作家及自由职业者。来自解放军部队、机关的稿件有87件。各行各业、各种经历的许多人们,都想为新中国的国歌略尽绵薄之力。

8月16日至20日,北京饭店413号房间会客室特设了临时选阅台,以便评选委员会成员集中选阅大量应征的来稿。第六小组连续召开全体会议和若干座谈会,认真评选各种稿件。随后,马叙伦、沈雁冰写报告给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指出:“经本组慎重研讨,认为国歌征集之稿,足以应选者尚少。必须再行有计划地征集一次,将选取者制曲试演。向群众中广求反应后再行提请决定,非最近时期内可以完成。”此外,国徽图案也没有满意之作,须留待原小组继续设计。可是,一个新生的共和国,在宣告成立之日竟没有确定一个体现本国尊严的国歌,这显然不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,也不符合世界通行的惯例。

9月25日,在毛泽东、周恩来召集的关于国旗、国徽、国歌、纪年、国都问题的协商座谈会上,国旗方案很快就确定下来,接下去讨论国歌问题,会议一时冷场。的确,国歌要求既有大众性、又要有庄严性,更何况必须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,一时到哪里去寻找适应这样多方面要求的歌曲呢?在各位代表苦思而无良策之际,著名爱国人士、享誉海内外的画家徐悲鸿站起来提议:“用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代国歌怎么样?”

徐悲鸿的建议,立即得到了同样到过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的赞同。周恩来说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这支歌曲雄壮豪迈,有革命气概,而且节奏鲜明,适于演奏。他认为作为代国歌是很合适的。

建筑学家梁思成接着说,我记得我在美国时,听见有美国青年用口哨吹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这说明这支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。我看就选这支歌吧!

刚从美国回来的宗教界代表刘良模补充说,国歌是一个国家的歌,它的产生应该有历史背景,像法国的《马赛曲》,还有《国际歌》。这些歌曲在法国大革命、苏联十月革命中唤起了广大人民。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产生于抗战时期,唤起民众向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保卫祖国的神圣战斗。还有,这支歌可以用来纪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。另外,在国际间这支歌也建立了它的地位。我在美国同最勇敢的黑人歌手罗伯逊见面时,他说他爱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美国的中学生、小学生从广播电台和电影中学会了这支歌,无论在娱乐场所还是朋友间都唱。这样看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在国际上已确立起伟大的历史地位。

刘良模的这一番介绍,使在座者更加深了对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在国内外影响力的了解和认识。刘先生接着讲述他的意见:按一个歌曲本身讲,好坏不靠几位音乐专家评判,而是需要广大人民去下判断。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在国内国外人民中博得了一致的颂扬,所以按它本身的价值,也应采用作国歌,歌词可以按新的国内外民政部编拟……希望能采用聂耳的歌谱,歌词另拟。

座谈中,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,认为新中国即将成立了,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,而这首歌当中还有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”这样的句子,是不是过时了?

周恩来解释说,这首歌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,尽管现在新中国成立了,但今后还可能有战争,还要居安思危啊!

在座的专家名人纷纷表示同意用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作为代国歌。最后,毛泽东总结说:大家都认为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作国歌最好,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,歌词不要改。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”,这句歌词过时了吗?我看没有。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胜利了,但是还是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,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压迫。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,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,所以,还是原词好。毛泽东综合了座谈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,宣布接受徐悲鸿的建议,全场鼓掌表示赞同。

在9月27日的政协大会上,在通过关于国旗的议案的同时,也通过了关于国歌的议案。全体代表一致同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,以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为代国歌。

(摘自《共和国风云五十年》第一卷,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